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
首页  > 心理百科

孩子为啥不好好吃饭? 心理学视角的喂养行为
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11:17:50 | 来源:中国网心理中国 | 作者:贾妮 张晓鸣

越来越多的家长反映自家孩子不好好吃饭,觉得这样会“缺乏营养,长不高啊,不逼着他们吃怎么行呢!”

从心理行为发展的角度,还真不能强迫孩子吃。我们已经有很多喂养指导告诉我们“吃什么”的问题,而“怎么吃”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。“回应性喂养”要求,不要强迫进食,关键是要根据孩子的信号启动喂养行为。

从心理学角度,不强迫喂食关系到人格“主体性”发展,简单而言,就是要基于“我需要”、“我想要”,而不是“我应该”、“我必须”。如果孩子吃饭基于“我需要”,而不是家长在后面追、手里塞、嘴里哄,那么饭桌上的眼泪、拖延、挑食就会少很多。

所谓主体性,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、能动与创造性特质,它是贯穿每个人一生、体现在最细微行为里的“生命底色”。人之所以被称为主体,在于他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始终处于一种“我能”、“我愿”、“我创造”的能动地位;一旦这种地位被剥夺,或被“你应该”、“你必须”所替代,人便退化为被动应答的客体,如同玩偶。孩子出生后吃喝拉撒这些日常的事,无一不与主体性发展相关。主体性的萌芽远早于我们会说话、会走路。

对于喂养孩子,饥饿感是表达“我需要”的天然的信号灯,成人只需读懂——

在母乳喂养阶段,饥饿信号是一组自发的身体语言:咂唇、吮指、由低转高的啼哭。若母亲顺应这些线索“按需”哺喂,孩子便反复验证“我发出信息-世界回应”,自我效能感由此萌芽。反之,“刻板定时”或“强迫灌喂”打乱了婴儿内在的节律,他们被迫服从外部时钟,经历“我的提示无人听见”,进而生出无力、羞怯与怀疑,甚至用拒乳来无声抗议。我们在门诊中就会遇到这样的母亲,带着孩子过来,只要孩子一靠近母亲的乳房,身子就“打挺”,进一步强制靠近,孩子就大哭,以致于后来母亲一开始喂奶姿势,孩子的觅食反射消失,代替的是大声尖叫。这就是起源于刚开始的没有按照孩子的需要喂奶,而是强迫喂奶。虽然吃奶是孩子的生理需求,当出现一些影响食欲的条件时,如:不够饿、消化不良,孩子就会拒绝吃奶。这时应先找出原因,解决原始问题,不应着急喂奶。

加辅食时期,当孩子盯着饭菜舔嘴唇、伸手抓勺、咀嚼空气,就是最佳喂食时刻,要把进食环境调成“助攻模式”。稳当贴背的小餐椅,让他有安全感;尺寸趁手的餐具,如吸盘碗、短柄勺,才能“想夹就夹”;食物磨成泥碎或切成小块,软硬恰好,能撕会嚼,既锻炼口腔肌肉又不给胃肠添堵;温度保持不烫口,香气自然飘散,诱发下一口欲望。更重要的是把高椅推到餐桌旁,和大人肩并肩,看他如何学家长卷面条、舀汤汁、擦嘴角;在交谈、笑声、咀嚼声里,孩子把“吃”自动归类为“长大”与“被爱”的日常仪式,而非被命令的任务。

另一方面,当宝宝抓勺、捏食物、挥洒“作画”时,这些手口并用都是在探索。家长们若忍住“代办”,以欣赏的目光守护这场“餐桌探险”,孩子便能把“我的动作-食物变化”联结为因果,在口腔-肛门期稳稳获得“我可以左右世界”的掌控感。反之,若成人嫌脏夺碗,甚至呵斥,传递的潜台词便是“你不行、不准、不该”,孩子内化后得到的不是“我能够”,而是“我必须听话”或“我不被允许”,罪疚与顺从由此扎根,主体性的触角刚伸出就被剪回。当然,自由探索并不意味着不给孩子设立规矩,这里强调的是促进孩子主体性发展。需要成人克制“代办”的冲动,把“试错权”还给孩子。

因此,喂养不仅是营养行为,更是心理意义上“自我”诞生的舞台。尊重婴儿的饥饿节律、允许手口探索、积极回应情绪,都是在微观互动中确认其主体地位,使信任感、自主感层层累积,为日后形成健康、主动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成熟人格奠定核心基础。从“我想要”到“我可以”,再到“我负责”,这条看似缓慢的曲线,实则是人格最壮丽的成长轨迹。

(文/贾妮 张晓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 北京青年报)